連僑心匯僑智聚僑力 共拓西部發展新空間
2025-07-18 06:11:21 來源: 新重慶-重慶日報
7月17日,第一屆“一帶一路”華僑華人合作發展大會開幕。本次大會同步舉行4個單場活動,分別為:“僑助千企萬品出海”經貿交流專場、“僑助高質量發展”投資交流專場、“僑助民心相通·講好中國故事”國際傳播交流專場、海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專場。專場活動系統整合政策、產業、技術、人才、文旅等全域核心資源,構建多層次服務體系,全面展示成渝地區發展勢能,為廣大僑胞深度融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提供清晰路徑。
關鍵詞:助力經貿
“僑助千企萬品出海”聯盟在渝成立
將依托華僑華人的優勢及資源,推動中國企業及商品實現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走進去”
華僑華人如何“架橋”,幫助中國千企萬品“出海”?7月17日,在“僑助千企萬品出海”經貿交流專場活動中,“僑助千企萬品出海”聯盟在重慶宣布成立。
據介紹,該聯盟以“資源共享、供需對接”為核心原則,著眼于依托海內外華僑華人深耕市場形成的商業網絡、跨文化溝通優勢及資源積累,為全國企業與產品“出海”搭建高效協作平臺,推動實現信息共享、活動聯動與渠道對接,高效響應國際貿易需求,推動全國“千企萬品”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走進去”。
該聯盟成員涵蓋國內重點省級僑聯、僑商組織,海外僑界工商社團、跨國僑資企業、國際展銷平臺、跨境電商平臺及涉外律所等,旨在構建起覆蓋全球的僑界協同網絡。
會議現場,“僑團助渝企,出海謀發展”——重慶“僑助千企萬品出海”行動也正式啟動。
該行動預計到2025年底促成僑團渝企(意向性)合作項目100個,向海外推介發布渝企項目200個,形成全球僑團商貿網絡300個、僑團渝企協同發展儲備項目400個,全面構建僑團資源助力渝企出海聯動機制。
該行動由重慶市政府僑辦、市工商聯、市僑聯牽頭實施,將重點開展六大細分主題活動。
具體而言,包括打好品牌和產品出海“組合拳”,支持渝企“借會出海”,建立僑團渝企線上交流通道,打造金融、物流、法律等多位一體政策工具包等,為“僑團+渝企”提供便利的外匯、收匯、結匯方式,促進跨境貿易通關便利化,降低經貿物流和法律服務成本,推動“重慶制造”更好走向廣闊的國際舞臺。
會上還同步舉行了重點項目簽約儀式和聯盟成員合作簽約儀式。本次簽約項目涵蓋跨境貿易、產業合作、法律服務等多個領域,充分體現了廣大華僑華人在“出海”拓市中的獨特資源與渠道優勢,彰顯了重慶的樞紐作用。
活動現場還設有會議區、展示區及洽談區,通過重點企業產品展臺、跨境電商平臺演示、“渝企出海”成果展等形式,直觀呈現出海資源與合作機遇。參會嘉賓在自由交流環節深入對接,共同探討合作機遇。
關鍵詞:助力發展
海內外僑商深度對接川渝優勢產業
“全鏈條”設計注重實體項目落地,突出強化兩地協同和僑界橋梁作用
17日舉行的“僑助高質量發展”投資交流專場活動借助“政策推介+項目簽約+企業分享+商務洽談”全鏈條設計,注重實體項目落地,突出強化川渝協同和僑界橋梁作用,通過專場洽談和展示環節,為海內外僑商提供與川渝優勢產業深度對接的機會。
該活動由重慶市僑聯、四川省僑聯、沙坪壩區人民政府、大足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,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的海內外嘉賓、重慶民營企業負責人、重慶市相關單位代表等約200人參加。
重慶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成員、副主任楊帆在活動中進行了推介。
她表示,重慶是全國首個港口型、陸港型、空港型、生產服務型、商貿服務型“五型”國家物流樞紐城市,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127個國家和地區570個港口。作為“一帶一路”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,重慶以通道帶物流、以物流帶經貿、以經貿帶產業,廣聚全球人才、鏈接全球資源、參與全球合作。
沙坪壩區有關負責人對當地特色產業作推介。
該區搶抓新能源汽車風口,大力實施“工業再造”,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增長,汽車制造業產值突破543.3億元、增長144.4%。此外,該區依托114個省部級生物醫學創新平臺,形成“研發—轉化—制造”全鏈條生態,2024年生命健康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。
大足區有關負責人對當地文旅資源作推介。
活動現場還舉行了“僑助高質量發展”投資項目簽約儀式,簽約項目10個,簽約金額33.53億元,涵蓋數字經濟、智能制造、生物醫藥、文旅康養等多個領域,其中既有“出海”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的項目,又有國內國際的雙向“投資”項目。簽約項目聚焦高質量發展,包括渝粵共建國際珠寶供應鏈、建設東盟智慧教育服務平臺、構建數字經濟產業園等。
活動中,“走出去”代表性僑資企業分享了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共建特別是海外產業園、工業園建設的經驗做法,以期幫助更多國內企業找到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共建的商機和渠道,在供應鏈、產業鏈、價值鏈補鏈強鏈中發揮積極作用。
關鍵詞:助力交流
二十六家華文媒體將深入川渝參訪
向世界展現鮮活多姿的巴蜀大地,講述精彩動人的川渝新故事
7月17日下午,“僑助民心相通·講好中國故事”國際傳播交流專場暨“行走中國·2025海外華文媒體川渝行”聯合參訪活動啟動儀式舉行。
活動中,海內外嘉賓通過分享一個個生動的案例、實在的惠民項目,展示真實、立體、全面的中國形象,以“小而美”的視角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。
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主任楊敏說,中國的科研、中國的企業、中國的方案,正在服務全球更多的發展中國家。
在接下來的兩周時間里,參加“行走中國·2025海外華文媒體川渝行”的26家華文媒體將圍繞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”主題實地深入參訪和集中報道。
據了解,從2008年起,“行走中國·海外華文媒體行”已先后赴西藏、新疆、重慶、上海、江西、河南、海南、四川、云南、山東等地參訪。今年是海外華文媒體連續第三年走進川渝,通過參訪、報道,客觀、真實地向世界講述巴蜀新故事。
海外華文媒體代表、菲律賓《商報》執行總編蔡友銘說,過去兩年來,他隨“海外華文媒體川渝行”參訪團分別到訪重慶和四川,每次都收獲滿滿。
蔡友銘表示,重慶、四川兩地的工業、科技、文化和城市建設成果令人印象深刻。他將與華文媒體朋友們攜手,積極當好重慶、四川與世界交流的橋梁和窗口,向世界展現鮮活多姿的巴蜀大地,講述更多精彩動人的川渝新故事。
從2015年開始,“行走中國·海外華文媒體重慶行”活動已成功舉辦八屆,先后邀請了60個國家和地區110家海外主流華文媒體到渝實地參訪,向全球發出4700余篇原創報道,累計推出200余個報刊專版報道及90余個網絡專題、專欄,多維度向世界展示了新時代重慶改革開放的成果,展現了重慶現代化建設發展新面貌。
在重慶,“行走中國·2025海外華文媒體川渝行”聯合參訪團將走進忠縣、江北、沙坪壩、兩江新區等地,聚焦文旅產業、柑橘產業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設、新型工業化等,用鏡頭和筆觸,深入采訪報道,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。
關鍵詞:海歸智慧
留學歸國人才分享前沿技術創新路徑
為更多青年創業提供借鑒經驗,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建言獻策
17日,由致公黨重慶市委會、江北區人民政府、永川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“2025·海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專場”活動,緊扣新材料、人工智能等重慶重點布局的新興產業領域,采用前沿技術分享、政策深度解讀、產業政策對接以及圓桌沙龍等多元形式,聚焦構建海歸人才與地方發展的立體化對接平臺、構建政策服務新生態。
在主題分享環節,3位留學歸國人才從各自領域出發,分享了生物醫學、復合材料等方面的前沿技術、實踐成果和創新創業路徑,為更多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借鑒經驗。
北京邁基諾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,國際基因芯片、測序及捕獲技術專家伍建以“遺傳病基因診斷及本地化檢測產品體系的建設”為題進行分享。
他表示,隨著基因診斷技術的出現,“精準治療”正逐漸成為現實。
重慶文理學院材料學院研究員、碩士生導師翟福強以“高性能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創新研發及其產業化”為題,現場分享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創新研發和在產業化過程中的運用,為高性能、新材料的結構性能化設計提供了前瞻性思路、理論依據和實用途徑,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。
近年來,重慶積極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,優化涉僑法治化營商環境。
在政策分享環節,“一帶一路”國際技能認證中心主任王華源以“從重慶出發,與世界對話——‘一帶一路’國際技能交流合作的探索實踐”為題,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相關政策;江北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胡東則圍繞“產業基金賦能海外歸國人才創新創業”對產業基金進行了解讀,為海外歸國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新思路。
新重慶-重慶日報記者 周尤 何春陽
責任編輯:張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