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宮廷貢米到“網紅”田產 豐都栗子大米實現蛻變
2025-07-15 06:30:00 來源: 豐都縣融媒體中心
在豐都縣栗子鄉海拔850米以上的高山梯田,云霧繚繞間,層層疊疊的稻田宛如大地的五線譜,孕育出的栗子大米,正續寫著跨越千年的傳奇。從南朝典籍中神秘的“神禾巨穗”,到清代宮廷里珍貴的貢米珍饈,再到數字時代備受追捧的“云端田產”,這一粒粒晶瑩的米粒,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,以獨特的醇香與品質,訴說著中國農耕文明的深邃密碼。

千年貢米歷史為證
翻開歷史的長卷,栗子大米的傳奇故事早已鐫刻其中,南朝道士陶弘景在其所著的《真誥》中,以細膩筆觸記載:豐都山上的稻米粒大味美,遠超其余谷物。巴蜀著名學者杜瓊在《重思賦》里,更是毫不吝嗇贊美之詞,將其譽為“神禾”“巨穗”,稱其不僅是供奉皇帝的佳品,還用于祭祀。

清朝康熙13年,吳三桂率部路過豐都,當地知縣進獻栗子大米,吳三桂品嘗后大為贊嘆,遂將其進獻給皇帝。自此,栗子大米成為朝廷貢米,聲名遠播。在栗子鄉,關于栗子大米的記憶代代相傳。

“小時候,祖輩們常坐在老槐樹下,給我們講栗子大米的故事。說咱們這兒的米,連皇帝都愛吃!以前每到收割完,村里就熱鬧起來,大家會擺上供品,舉行祭祀儀式,感謝土地神的恩賜,保佑來年還能種出這么好的大米。”年逾七旬的張大爺說。
品質卓越載譽前行
栗子大米之所以品質卓越,與它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密不可分,栗子鄉地處“上帝之環”北緯30°,這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。地形獨特,三面環河,一面臨崖,獨立成寨,南高北低的走勢,加之豐富的高山林業資源,構建起日照充足、水量充沛、氣溫適宜且晝夜溫差適度的優良生長環境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水稻得以充分吸收天地精華,生長周期悠長,農民們秉持傳統,依靠人工耕禾除草,引入自然流淌的山泉水灌溉,堅持不施化肥、不用農藥,蒸煮后更是散發著“飯熟滿屋香,入口軟糯滑”的誘人魅力。

憑借著卓越的品質,栗子大米近年來載譽無數,2015年,栗子鄉獲評“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”;2016年,成功創建“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”核心區;2014年至2017年,栗子大米連續四次榮獲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;2024年,栗子鄉又順利納入有機農產品(稻谷)基地。

“這些榮譽來之不易,我們始終堅持傳統種植方式,守護這份傳承,但也積極擁抱現代科技,就拿智慧水稻項目來說,通過土壤監測、氣象環境監測等一系列先進設備,我們能實時掌握水稻生長情況,就像給稻田配備了‘智慧大腦’,既提高了產量,又保證了品質。”栗子鄉經濟發展板塊工作人員李紅亮說。

創新發展未來可期
在新時代浪潮下,栗子鄉積極探索,為栗子大米的發展注入新活力。2023年,“我在栗子有塊田”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應運而生,并配套開發小程序,市民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上輕輕一點,就能在栗子鄉認領一塊專屬稻田,待水稻成熟,新鮮大米便可送貨上門,開放認領的栗子社區太陽灣、聯合村陳拱壩、金龍寨村陳家巖三個地塊,均位于大米核心產區,因品質和榮譽不同,認領價格也各有差異,自小程序上線以來,栗子大米銷售額已達32萬余元,帶動200余農戶增產增收,這種創新營銷模式,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,更讓栗子大米的文化與品質走進千家萬戶。
“認領一塊田后,我不僅能吃到新鮮放心的大米,還能帶著孩子來這兒,體驗插秧、除草的農耕生活。看著孩子在稻田里奔跑,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,這種感覺特別有意義!” 市民楊科鵬說。

“接下來,栗子鄉將繼續擦亮栗子大米這張金字招牌,不斷升級‘我在栗子有塊田’網絡營銷平臺,將其融入‘豐收之都’區域公用品牌建設;同時,精心設計大米包裝,打造專業的營銷和客服隊伍,推動網上銷售更加規范化、精細化、體系化。我們還與中儲糧集團達成合作,為農戶提供保底收購,讓大家安心種糧。此外,智慧水稻項目也會持續完善,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,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。我們的目標,是讓栗子大米走出重慶,走向全國,甚至邁向世界,讓更多人品嘗到這傳承千年的美味,也讓我們的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。”栗子鄉黨委書記向勁松說。
記者 王陽
責任編輯:徐力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