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代祭掃興起 有跑腿公司相關服務最高4999元一次
2025-04-04 19:10:53 來源: 封面新聞
4月4日,清明節來臨,這天人們掃墓、踏青、插柳、放風箏,其中掃墓祭祖更是承載著孝道傳承與文化認同,如今隨著代祭掃需求增長,這一新興服務也開始興起。此前,#00后女生職業“代掃墓”月入4000元#等相關話題就登上了微博熱搜,引發了大眾對“代祭掃”的關注。
記者了解到,除個人兼職外,還有殯葬店、殯儀館、公墓陵園等推出了“代客祭掃”服務,此外也有跑腿公司在清明節期間開啟了代祭掃服務預約,截至4月3日已售出500多單,其價格從249元-4999元不等。代祭掃不是對傳統的顛覆,而是現實條件下的一種變通,背后也有爭議和溫情并存。
掃墓、祭拜、上香……
代祭掃人中兼職者居多
清明節前,各種代祭掃服務在社交平臺已開始流行起來,記者看到,各地私人代掃服務的價格基本從200元起步到上千元不等,內容均包括敬獻鮮花、鞠躬行禮等等,為了增加信任度,一些代祭掃人還會提供全程透明反饋,稱可以現場拍照+視頻實時記錄。
據媒體報道,天津當地一家墓園提供的清明節“代客祭掃”套餐顯示,不同套餐價格不同。260元的基礎套餐包括水果四種、新鮮捧花一束、點心一份、代客祭掃服務,280元的升級套餐增加清明小捧花;380元的基礎套餐包括水果八種,新鮮捧花一束、點心兩份,400元的升級套餐增加清明小捧花。
思思是居住在成都的兼職代祭掃人,她進入這個行業正是因為自己的一次經歷。“之前在外地工作不方便回老家祭拜,偶然接觸到這個服務,當時就為了讓自己心里好受一點,于是選擇了代祭掃,感覺還可以。”思思看到這件事情既可以幫助別人也能賺點錢,于是有空的時候也開始接單。
“沒有特殊要求都是200元一次,服務內容一般包括打掃墓地、祭拜、放置祭品、上香等等,具體還要根據需求者要求去做。”思思覺得這是一個合理的價格,因為代祭掃只是一個服務項目,為無法親自到場的人提供一種讓自己安心的途徑。

實際上,思思接到的業務并不多,在她看來行業內目前兼職的人更多,但這仍然是一件需要保持敬意和嚴肅對待的事情。
有跑腿公司推出代祭掃服務
高端定制套餐高達4999元
4月1日,鄭州邙山陵園內,代祭掃員小李按照訂單要求,帶著白菊、糕點和林琳手寫的家書,替她完成了一場“隔空祭掃”。林琳居住在加拿大,因為不方便回國于是在跑腿平臺上下單購買了“代祭掃”服務,小李原本也是一名跑男,因公司推出了代祭掃服務于是加入其中。
小李稱,和以往跑腿業務不同的是,代祭掃有五個流程,包括事前溝通、祭掃準備、現場儀式、遠程參與、隱私反饋。“這活兒接的不是單,是別人壓心底的話,送文件弄丟了能賠錢,可祭掃時漏說一句用戶的心結就永遠打不開。”
據UU跑腿平臺提供的數據,今年清明節前兩周,代祭掃訂單量同比上漲58%,其中海外用戶占比達12%,服務均價在 500-800 元,8個小時的高端定制套餐(含視頻錄制、墓地清理、供品采購)最高級別服務達4999元。

“截至4月3日,已經超過500人下單了,很多都是預約清明節當天祭掃的,鄭州、西安、長沙、成都等地方都比較多。”該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代祭掃服務主要面向海外華僑華人、國內特定行業無假期工作者、行動不便老年人等親自祭掃不便人群,比起傳統跑腿的“送物”,更想聚焦于解決現代人的情感缺口。
行業缺乏統一標準
代祭掃背后爭議與溫情并存
代祭掃是城市化、全球化進程中傳統習俗的適應性變革,它緩解了游子的焦慮,但也暴露出現代人對儀式感的功利化依賴。有人認為,這是一種新的就業方向,反映了社會需求和職業選擇的靈活性,每一份職業都值得尊重。也有人反對“孝道商業化”,稱對先人的懷念還是自己親自去比較好,傳承和踐行傳統習俗,要更加注重情感的真摯和尊重。
此外,記者調查發現,實際上也有不少城市當地推出了免費代掃墓服務,目前代祭掃行業也缺乏統一標準。面對爭議的思思說:“有人需要就有人做,能正面的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就是有意義的事。”UU 跑腿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,爭議本質是傳統孝道與現代生存困境的碰撞,平臺的態度是“不替代,只彌補”。
“代祭掃業務反映了現代社會在傳統習俗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平衡嘗試。這種服務為因工作、距離或其他原因無法親自到場的民眾提供了表達哀思的替代方式,顯示出一定的社會適應性和人文關懷。”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表示,盡管該服務存在爭議,但只要服務提供者能保持敬畏之心,規范服務流程,確保服務的莊重性和專業性,也可以成為連接情感與傳統的一種橋梁。
楊懷玉提到,社會應當理性看待這一現象,既尊重傳統的祭掃方式,也應對現代生活的多樣性保持包容,讓傳統與現代在實踐中找到和諧的共存點。重要的是,無論形式如何變化,祭掃的核心——對親人的懷念與尊重,不應被淡化。
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
責任編輯:鄧旻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