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分半 | 告別,也可以很溫柔
2025-04-04 06:00:00 來源: 第1眼TV-華龍網

又是一年清明至,煙柳垂垂雨如絲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哀傷。
96000殯葬服務熱線值班室里,25歲的接線員肖鑫正坐在工位上,戴上耳機,雙眼盯著電腦屏幕,手指在鍵盤上時不時敲幾下。
“叮鈴鈴!”清脆的電話鈴聲打破寂靜。“您好,96000熱線為您服務……”肖鑫按下接聽鍵,溫柔且沉穩的聲音傳出。
在重慶這座城市,有一群年輕“種星星的人”。他們是殯葬熱線接線員、安葬禮儀師、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,悄然穿梭于生死邊緣,見證生命最脆弱的時刻,也見證著人性最堅韌的光芒,用自己的方式,書寫著不為人知的“擺渡”故事。

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,緊接著傳來一個沙啞的男聲:“我……我沒有家人,也沒有可以托付的朋友,可能活不了多久了……我走了之后,會有人發現嗎?”
“別擔心……”肖鑫放輕聲音,像在安撫一個孩子:“我們可以幫你,沒有親人的治喪,會有專門的社工幫助辦理。”

肖鑫的手指攥著耳機線,出生于千禧年的她,做接線員三年多,聽過無數種悲傷的聲音,但這一通電話仍讓她心頭一顫。
男人在電話里斷斷續續地說起自己的病,說起無人可托付的恐懼,甚至隱約透露出輕生的念頭。肖鑫沒有打斷他,只是靜靜地聽,時不時回應一句:“嗯嗯,明白。”
因為接聽熱線,教會她的第一課是學會傾聽。
漸漸地,電話那頭的男人,開始訴說起人生經歷。或許,當一個人開始回憶這些細微的溫暖,他的絕望就已經裂開了一道縫隙。
肖鑫耐心傾聽并悉心疏導:“不要失去信心,也許會有奇跡,享受生命。”電話掛斷前,男人輕聲說了句:“姑娘,謝謝你。”

96000——是24小時提供業務辦理、信息咨詢、悲傷撫慰的殯葬服務熱線,作為接線員的肖鑫,每天平均要接上百個電話。
“大多數是咨詢和需要服務的,也有半夜來電傾訴的,還有打錯或是騷擾的。”肖鑫記得,曾經有一個夜晚,一位老奶奶打來電話,絮絮叨叨地重復著相似的話,語序混亂,甚至說不清自己的住址。
類似的情形并不少見——悲傷過度的人往往邏輯模糊,只能依靠本能訴說。
肖鑫沒有催促,也沒有表現出絲毫不耐煩。她溫聲回應:“奶奶,您慢慢說……身邊還有其他親人在嗎?”
這是接線員必修的第二課——耐心,是對悲傷最大的尊重。
“00”后女孩為什么選擇干這行,天天面對生死會害怕嗎?當好友好奇問起,肖鑫總是搖頭:“不害怕,因為很多人需要我們。”
小小的值班室里,肖鑫和同事們憑借著專業與溫和,在每一個悲傷的來電背后,尋找著安撫人心的密碼。“我們可能改變不了生死,但想讓告別不那么冰冷。”
與熱線值班室相隔16公里的南山福座陵園里,薄霧籠罩,宛如一層神秘的面紗。26歲的殯葬禮儀師劉華俊身著藍色襯衣,戴著潔白手套,靜靜走向骨灰暫存間。

天剛亮,劉華俊便已主持完一場安葬儀式。早早布置好禮儀現場后,逝者家人們陸續到達。儀式開始,劉華俊的每一個動作有條不紊、莊嚴肅穆。他微微鞠躬,低聲說道:“讓我們送他最后一程。”
1999年出生的劉華俊,是個愛打籃球的開朗男孩,投身殯葬行業卻已七年有余,而爺爺和姑姑都是他的“同行”。
小時候,劉華俊家就住殯儀館附近。陪爺爺上班的他,并不知道這里的不同,以為殯儀館只是“大人們穿黑衣服上班的地方”。

初入職場的劉華俊,曾在殯儀館上班,與電影《人生大事》劇情一般,負責接運遺體的工作。讓他印象最深的,是2019年的一個深夜,七十多歲的爺爺抱著亡妻照片,安然離世。
望著冰棺里躺著的妻子,老人讓兒子送他回家取照片并洗漱,想要體體面面送老伴兒最后一程。兩個小時后,當兒子返回家中接父親時,卻發現老人已自然離世,再也醒不過來。
劉華俊跟車前往老人家中,只見老人安詳躺在床上,胸前抱著亡妻照片,嘴角噙著一抹微笑。
“像老電影里的鏡頭……”目睹這一幕的劉華俊,恍然大悟:“原來‘白頭偕老’‘相濡以沫’,真的可以是動詞。”
那天,劉華俊的眼眶一直濕潤著,哪怕已過去5、6年,他也能很清晰地記起當日發生的點點滴滴。

“做這一行,要無懼生死,也要敬畏生命。”提及生死,劉華俊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淡然。如今,在陵園當殯葬禮儀師的他,想得更多的是讓生者安慰,死者體面。
南山福座的二樓,有一座“云上花園”,沒有陰森霧氣,反而像一座被時光凝固的展覽館。
清明期間,代客祭掃也是劉華俊工作之一,用最莊嚴的儀式代訴衷腸。

“這是一個因病離開的小姑娘,有著很愛她的爸爸媽媽。”看著照片上孩子燦爛的笑臉,墓碑前擺著的零食、布偶、手辦,劉華俊莊重地獻上鮮花。
因公殉職的警察墓碑前,擺著妻子的手繪肖像;一對老夫妻的合葬墓并排放著結婚照與晚年合影,像一場跨越時空的約會……最特別的是一座3D打印的解放碑——那里沉眠著兩位在解放碑下相識的戀人。

悠揚的旋律,在“云上花園”飄揚,每一個墓碑里都蘊藏著悲歡離合。
劉華俊盡心打理照料著“云上花園”。“死亡不是終點,被遺忘才是。”劉華俊將逝者的故事,一個個整理好放在紀念長廊展示。
他見過了太多眼淚:殯儀館里的悲痛是滾燙的,人們在殯儀館的時候極度悲傷,情緒是沒法宣泄的;而墓前的哀傷已凝成琥珀,家人已經接受親人的離開,安頓好之后又繼續向前走。

作為紅十字會全國特證急救講師,劉華俊在各種場合科普生命知識,還會在直播間講述殯葬知識、急救知識。
在日常工作中,他見過悲痛欲絕的家屬,也整理過帶著余溫的遺物。當一天,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紅著眼眶對他說:“遇到你很安心”時,劉華俊恍惚間覺得,自己大概真的在修一門叫“人間”的學分。
一件件帶著余溫的“生命證物”,在重慶西郊福壽園內的“時光印記展覽館”相遇,無聲地“講述”著捐獻者生前的美好印記,承載他們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。

玻璃展柜里,一只毛絨小鴨子靜靜躺著,絨毛還保持著被小手攥緊的蓬松,它的主人是八個月大的“三娃子”;
高三女孩易小稀的手繪畫卷,仍帶著青春的體溫;
陳俊麗沒來得及報到的碩士錄取通知書,定格著永遠的期待;
羅嗣政的畢業證書,依然記得這位年輕醫者當年的秉燭夜讀……
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桂家帥,對這些遺物最為了解。當協調員四年多的他,見證過最沉重的手術臺,也目送過最悲痛的告別。

ICU走廊的光,永遠冷得讓人心慌,走廊傳來雜亂的腳步聲,又一場告別要開始了。
八個多月大的三娃子(小名),因為一場車禍腦部受損,雖經全力搶救也沒能從死神手里搶回這個愛笑的嬰兒。
孩子的父親看到走廊上器官捐獻的宣傳單,思索許久,撥通了宣傳單上的電話。這個不幸的家庭,自從出車禍以來,得到了許多人的安慰和幫助。這位父親也希望孩子能在人生的最后時候,幫到別人。
冰冷的手術臺上,亮光打在小小的身軀上。“如果有下輩子……我希望你能原諒我,繼續選我當爸爸。”這位父親的聲音突然坍縮成氣音。
一旁的桂家帥聲音也帶著顫抖:“雖然寶貝不在了,相信他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生命。”
每一位捐獻者背后,都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。
2024年年底,同樣是桂家帥經辦的器官捐獻,一位將聾啞兒女撫養成人的單親母親意外離世,她的兒女強忍悲痛,簽下了器官捐獻申請同意書,挽救三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,讓兩位在黑暗中摸索的患者重見光明。

今年的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上,其中一位受捐者講述“重生”后的生活:看見了孩子的第一次微笑,看見了春天的第一朵花開,看見了人間最美好的風景。
器官捐獻,在生死之間架起一座生命之橋。2024年,重慶實施器官捐獻181例,實施遺體捐獻689例,角膜捐獻272例528片。數字的背后,是普通人溫柔的告別,他們用破碎的身軀,搭成渡人的小舟。

暮色漸沉時,肖鑫摘下耳機,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;陵園里,劉華俊輕輕拂去一座墓碑上的黃色花瓣;醫院的走廊中,桂家帥正將一份器官捐獻協議平整裝好。
他們,是年輕的“生命擺渡人”,穩穩地承載著逝者的尊嚴與生者的思念,駛向寧靜的彼岸。
讓告別,也可以很溫柔。
第1眼TV-華龍網 李舒/文 李一鳴 羅盛杰/圖 董進/主持
責任編輯:常涵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