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醫聲?丨破解肺癌生存密碼:規范化診治是關鍵!
2024-12-04 13:02:12 來源: 第1眼TV-華龍網
本期《渝醫聲》邀請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江山,帶我們一同走進肺癌規范化治療的科普之旅,了解如何從篩查到治療,為患者筑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。

江山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,副主任醫師
重慶健促會腫瘤學專委會委員
重慶健促會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委員
重慶市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與免疫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
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肺結節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
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聯合會晚期乳腺癌專委會委員
在肺癌的抗爭之路上,早期診斷與篩查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。以下是目前常用的肺癌早期診斷與篩查方法:
1. 低劑量螺旋CT(Low-Dose CT, LDCT)
? 優勢:對肺癌高危人群(如長期吸煙者)進行早期篩查時,靈敏度高,可發現早期微小病灶。相較于傳統X線檢查,能夠更準確檢測到早期肺癌。
? 適用人群:年齡在50-80歲之間。有吸煙史(≥20包/年)或戒煙未滿15年具有其他肺癌高危因素,如職業暴露、家族史等。
? 推薦:這是目前國際指南推薦的首選篩查手段。
2. 胸部X線檢查
? 優點:費用低,易于實施。
? 缺點:敏感性和特異性低,無法有效檢測早期小病灶。
? 適用場景:在資源有限地區可作為基礎篩查工具。

3. 痰細胞學檢查
? 原理:通過顯微鏡檢測痰液中是否存在癌細胞。
? 優點:無創,經濟。
? 缺點:靈敏度低,適合發現中心型肺癌,而對周圍型肺癌效果較差。
4. 血液生物標志物
? 常用標志物:CEA、CYFRA21-1、NSE等。
? 新型標志物:ctDNA(循環腫瘤DNA)、外泌體、甲基化檢測等。
? 優點:可用于輔助篩查和監測。
? 缺點:目前尚不能單獨用于診斷,需與影像學檢查結合。
1. 影像學檢查
? CT掃描:是診斷肺癌的核心手段,特別是增強CT掃描。
? 可明確腫塊的大小、形態、密度及邊界特征。
? PET-CT:用于評估腫瘤代謝活性及分期,特別適合鑒別良惡性結節。
2. 支氣管鏡檢查
? 原理:通過支氣管鏡采集氣道內組織或刷取細胞樣本。
? 優點:適合診斷中心型肺癌。
? 新技術:熒光支氣管鏡可提高診斷率。
3. 經皮穿刺活檢
? 方法:在影像學引導下,從肺部可疑病灶中取樣進行病理學診斷。
? 優點:對周圍型肺癌診斷效果好。
4. 分子診斷
? 基因檢測:如EGFR、ALK、KRAS等基因突變分析,指導個體化治療。
? 液體活檢:通過檢測血液中的ctDNA,輔助診斷和療效監測。
5.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
? 結合CT掃描和AI算法,可提高早期肺癌病灶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。

肺癌的規范化綜合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肺癌類型(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或小細胞肺癌SCLC)、分期、患者體質狀況及基因突變狀態等制定個體化策略。
手術治療是早期肺癌患者的首選。
適應癥:主要適用于早期(I-II期)和部分局部晚期(III期)的非小細胞肺癌。小細胞肺癌在非常局限的早期病例中偶爾考慮手術。
手術方式
? 肺葉切除術:最常用,保留盡可能多的肺功能。
? 全肺切除術:適用于腫瘤侵犯范圍較大的情況。
? 楔形切除/段切除術:適合高齡或合并癥較多的患者。
? 胸腔鏡手術(VATS):微創手術,創傷小,恢復快。
術后,根據分期和病理情況,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輔助化療、靶向治療或放療,以降低復發風險。
對于無法手術或局部晚期的患者,放射治療則成為重要的治療手段。
適用以下幾種情況的患者:
? 早期不能手術的患者(如身體狀況較差)。
? 局部晚期(III期)患者的綜合治療。
? 小細胞肺癌的同步或序貫放化療。
? 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療(如骨轉移或腦轉移)。
技術類型:
?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(SBRT):適用于早期局限病灶。
? 三維適形放療(3D-CRT)或調強放療(IMRT):適合局部晚期或術后放療。
? 預防性顱腦照射(PCI):常用于小細胞肺癌。
化學治療在肺癌治療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。
適用范圍:
? 小細胞肺癌:是標準治療手段,特別適用于局限期和廣泛期。
? 非小細胞肺癌:晚期或輔助治療中常用。
常用藥物:
? 鉑類藥物(如順鉑、卡鉑):基礎化療藥。
? 聯合藥物:如培美曲塞、紫杉醇、多西他賽、吉西他濱、長春瑞濱等。
模式:
? 新輔助化療:術前應用,縮小腫瘤,提高手術切除率。
? 輔助化療:術后應用,降低復發風險。
? 姑息化療:用于晚期患者,延長生存期。
近年來,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為肺癌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,如厄洛替尼、吉非替尼等,能夠精準地打擊癌細胞,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。而免疫治療則通過調動患者的免疫系統,識別并攻擊癌細胞,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。
肺癌的規范化診治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醫療體系、患者及其家庭、社會資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。
醫療體系和多學科協作(MDT)是核心力量。多學科協作團隊(MDT)由腫瘤內科、胸外科、放療科、病理科、影像科、護理團隊及心理咨詢師等組成,他們確保診斷準確,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,協調各治療手段,并動態評估治療效果,及時調整方案。統一的診治指南和規范,基于最新的國際和國內指南實施標準化治療流程,減少診治中的隨意性和不一致性。整合醫療資源,建立區域性的肺癌診療中心,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。
隨訪與管理如同守護燈塔,為患者照亮康復之路。定期隨訪監測復發、轉移以及治療相關副作用,手術或根治性治療后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的隨訪頻率,晚期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定期復查,內容包括影像學檢查、腫瘤標志物檢測、治療副作用評估。借助信息化管理(電子病歷和隨訪管理系統)提高隨訪效率,遠程醫療為偏遠地區患者提供在線咨詢、指導和遠程會診。
患者教育與依從性是成功治療的基石。患者需了解疾病基本知識、治療效果及副作用管理、生活方式調整等內容,可通過健康講座、科普手冊、在線平臺等形式獲取。提高患者依從性,需與患者充分溝通治療意義,確保其清楚隨訪重要性,簡化就醫流程。家庭支持對患者至關重要,家庭成員的理解和支持能極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。

心理支持與社會資源為患者提供溫暖與力量。肺癌患者常面臨心理問題,心理醫生或心理咨詢師的介入能給予幫助,鼓勵患者參加支持性團體增強信心。社會資源支持如醫療保險、大病救助、慈善基金或社會援助計劃等,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,讓患者獲得規范化治療。
早期篩查和預防是防癌的第一道防線。推廣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,加強對高危人群(如吸煙者)的管理,推動全民控煙,提高公眾對肺癌早期癥狀和危險因素的認知,可有效減少肺癌的發生。
治療后康復與生活質量管理幫助患者重歸正常生活。康復治療包括肺功能訓練、營養支持、運動療法等,針對晚期患者重點管理癌因性疲勞、疼痛、呼吸困難等癥狀。定期評估生活質量,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。
鼓勵患者參與臨床試驗,推動新技術的發展。同時,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和治療決策、液體活檢等無創檢測手段的推廣,將進一步提升肺癌診治水平。
(特邀供稿專家/江山 編輯/吳瑞雪 圖/視覺中國)
責任編輯:吳瑞雪